- 彩色防滑路面的底涂是保障路面附着力、防止后期起壳脱落的核心环节,施工需重点把控材料配比、涂布工艺、环境适配三大关键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施工前:准备工作不忽视
基面达标是前提
底涂施工前,基面必须满足:含水率≤8%(可用湿度计检测,或用塑料膜覆盖 24 小时无结露)、无灰尘油污、无松动颗粒,裂缝坑洞已用环氧砂浆修补平整并固化。
若基面起砂严重,需先涂刷界面剂增强附着力,待界面剂完全干燥后再施工底涂。
材料检查与准备
底涂需选用与防滑颗粒、面涂配套的双组份树脂(环氧或聚氨酯),避免不同材质兼容性差导致分层。
检查材料保质期,打开包装后观察是否有沉淀、结块,若有需充分搅拌均匀;冬季材料粘度高,可提前置于 20-25℃环境预热,便于搅拌。
环境条件把控
施工温度需在 5-35℃,低于 5℃会导致固化缓慢,高于 35℃可能加速反应,出现气泡、流挂;湿度≤80%,雨天、大雾天禁止施工。
户外施工需避开大风、扬尘天气,必要时搭建围挡,防止灰尘附着在未固化的底涂表面。
二、施工中:核心步骤严把控
严格按比例混合,搅拌均匀
必须按厂家规定的 A/B 组分比例(如环氧通常 4:1、聚氨酯 1:1)称重配比,严禁凭目测估算,比例偏差会直接导致底涂固化不完全、粘接力下降。
混合时用低速搅拌器(转速 500-800rpm)搅拌 3-5 分钟,搅拌过程中确保容器底部、边缘的材料充分混合,无残留 “死角”,避免产生大量气泡(气泡会影响附着力和表面平整度)。
混合后静置 1-2 分钟,让搅拌产生的气泡自然消散,再进行涂布(若气泡过多,可加入少量消泡剂,用量不超过材料总量的 0.3%)。
涂布方式与厚度控制
优先用滚筒或镘刀均匀涂布,面积较大时可配合喷涂机(需调整压力,避免雾化过度),禁止局部堆料或漏涂。
底涂厚度需控制在 0.3-0.5mm(可通过涂布量估算:通常 1kg/m² 双组份底涂可涂布约 0.4mm 厚),过薄会导致基面封闭不全、附着力不足;过厚会延长固化时间,且可能出现流挂、开裂。
涂布时遵循 “先边缘后中间、先纵向后横向” 的原则,确保涂层均匀覆盖基面,无明显刷痕或滚筒痕迹。
避免污染与干扰
底涂未表干前,禁止人员、工具踩踏,禁止灰尘、杂物、水滴落在涂层表面(尤其是户外施工,需做好防雨、防扬尘措施)。
若基面有油污、水分渗出,需立即停止施工,清理干净并干燥后重新涂布,否则会导致底涂与基面剥离。
三、施工后:固化与衔接要点
表干与实干判断
表干时间:通常 30-60 分钟(25℃环境下),判断标准为 “手指轻触涂层,粘手但不沾手、无明显印记”,此时可进行下一道防滑颗粒撒布工序。
若环境温度低、湿度大,表干时间会延长,需耐心等待,不可提前撒布颗粒(否则颗粒无法牢固粘附);若温度过高,表干过快,需加快施工节奏,避免底涂固化后无法粘住颗粒。
复涂与修补
若涂布后发现漏涂、局部厚度不足,需在表干前及时补涂,补涂时注意与原有涂层融合,避免出现断层。
若底涂固化后(实干,通常 24 小时后)发现缺陷,需用砂纸轻轻打磨后,清理灰尘再重新涂布。
材料回收与工具清洁
混合后的底涂需在厂家规定的 “适用期” 内用完(通常 25℃下环氧底涂适用期 2-4 小时,聚氨酯底涂 1-2 小时),超过适用期的材料会逐渐固化,不可再使用。
施工后的工具(滚筒、镘刀、搅拌器)需立即用专用溶剂(环氧底涂用丙酮,聚氨酯底涂用二甲苯)清洗,避免材料固化后粘连。
四、特殊场景注意事项
沥青基面:沥青需养护 15 天以上,表面无松散颗粒、油污,施工底涂前可先轻微打磨,增强树脂与沥青的附着力。
旧地面翻新:需先彻底打磨去除旧涂层、起砂层,清理灰尘后,若基面吸水性强,可先涂刷一道稀释后的底涂(树脂:稀释剂 = 10:1)封闭毛孔,再涂刷标准底涂。
低温施工(5-10℃):可选用低温固化型底涂,或在材料中加入适量固化促进剂(用量需按厂家指导),延长适用期,确保固化完全。


客服1